【财华社讯】4月18日,中泰国际17日发布2025年4月港股市场策略展望,2025年一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5.4%,但依赖政策驱动特征明显,内生修复动能仍显不足。工业生产与高端制造领域受益于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倾斜,装备制造业与高技术产业增速领跑,基建投资在专项债前置支持下稳步发挥托底作用。消费端继续呈现结构性修复,以旧换新政策拉动相关品类需求增长,但地产链消费持续低迷,居民信贷修复滞后反映内需自主性修复偏弱。出口在“抢出口”效应下短期冲高,但随着美国对华关税升级及东南亚供应链封堵,二季度外贸压力明显加剧,产业链外迁与技术封锁风险同步升温。
在外部压力升温的预期下,中国政策层预计保持“防风险”基调,短期乃至上半年很难有太多增量财政刺激,更多是3月两会后的具体政策落地,包括短期托底内需(加以旧换新补贴,扩大财政对基建、民生工程的支持力度,借助节假日提振文旅等服务消费)、支持科技突围(向半导体设备、AI算力基建等“卡脖子”领域倾斜资源,加速国产替代进程)、推进改革破局(推动收入分配机制优化、最低工资动态调整、育儿补贴试点)。进一步增量政策刺激或仍需外部压力超预期上升、经济增长超预期失速或复苏势头熄灭。
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引发的关税不确定性持续扰动全球经济格局,通胀反弹风险显著抬升。尽管硬数据如PMI、就业市场等仍具韧性,但商业信心指数、消费信心指数大幅回落与GDP预测两极分化折射出经济增速放缓的隐忧。信贷市场投机级债券违约掉期、高收益债利差虽从低位回升但仍低于去年8月水平,显示衰退风险尚处可控区间但进入敏感观察期。通胀预期紊乱,迫使美联储维持谨慎,降息门槛仍然较高——经济放缓但未失速、通胀隐忧但未失控、市场承压但未崩溃的三重特征,共同构成联储维持利率高位观望的核心逻辑支点。
南向资金持续发挥港股"稳定器"功能,年初至4月11日累计净流入达5,812亿港元,占去年全年规模的71.9%。欧美长线资金因地缘风险维持低配,而港股通持续净流入支撑,市场结构正逐步重塑。
恒生指数及恒生科指仍能企稳于1月底DeepSeek问世的支撑点,说明人工智能的逻辑仍然支撑港股。港股及离岸中资股估值已回落至具支撑力水平。当前估值韧性依赖于两大政策变量的边际改善:1)外贸对冲工具箱:若财政政策能通过扩大刺激消费改善居民收入、基建投资等方式对冲出口下行压力,将缓解盈利预期局部下修风险;2) 金融争端防线:中美若维持现有外贸、科技竞争但不完全脱钩,不升级至金融争端的态势,则离岸市场流动性压力可控。若上述条件成立,恒指在20,600点附近或逐步企稳,但二季度估值修复空间受制于企业盈利调整压力及地缘政治风险。
策略上,可聚焦防御主线和政策催化:(1)央国企高股息资产(能源、公用事业、电讯),低估值与盈利稳定性提供下行保护;(2)政策驱动基建链(工程机械、交运设备),新质生产力(半导体设备、AI算力基建),把握国产替代订单落地与超跌反弹机会;(3)内需为主和业绩向好的必选消费,博弈政策刺激与假期消费催化文旅等服务消费板块向上。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