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内地资金大规模涌入港股市场,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
今年以来恒指、国指、恒科已分别上涨了20.4%、22.5%、31.4%,近一年累涨幅度达44.4%、53.4%、65.4%,表现相当出彩。其中,科技股是市场追逐的主要方向。
市场热度的持续上扬下,港股大市成交也显著提升,今年累计成交已接近12万亿港元,较上年同期升幅超50%。其中,港股通资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交额占大市比重持续维持在40%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北水(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大规模“扫货”,仅今年便已净买入超过3700亿港元,期间两度创下历史单日净买入新高。
2月份港股通净买入超过1500亿港元,而三月目前仅过半旬却已买入近千亿,有望进一步刷新记录。自2014年港股通渠道首次开通以来,北水已累计净买入超过4.1万亿港元。
据LiveReport大数据统计,共有逾16只港股近一年里被北水“扫货”超百亿。其中互联网双雄吸金近2300亿港元,阿里巴巴以超1400亿的港股通净买入金额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则是腾讯控股,净买入超800亿港元。
在港股通资金的扫货名单中,除了上述两大巨头之外,小米集团、中芯国际、理想汽车、优必选等热门科技股也都名列前茅。同时,中国银行、中国移动等多家大型绩优企业也受到港股通青睐。
此外,LiveReport观察到,许多内地公募、私募基金,以及险资等机构频频南下。由于买入力度“太大”,一些港股公司的持股比例甚至达到了5%以上需要公告披露的情况。
3月13日,瑞众人寿保险买入中信银行H股(0998.HK)逾1800万港元,增持后最新持股量达7.44亿股,持股比例达到了5%的“举牌线”。
中国第二大险资平安资管在3月12日买入招商银行H股(3968.HK)约4.45亿港元,最新持股比例突破10%;其大股东——中国平安则先后多次以过亿港元买入农业银行H股(1288.HK)、邮储银行H股(1658.HK)等股票。
3月11日,中创新航(3931.HK)正式纳入港股通仅两天时,公募华安基金便立马扫货1.08亿港元,持股比例直接飙升至5.66%;同日,睿远基金耗资0.76亿港元增持固生堂(2273.HK),今年已连续增持三次,将持股比例推升至7.45%。
公募基金巨头易方达则在3月5日增持昭衍新药H股(6127.HK)至6%以上,更早些时候其还多次增持东岳集团(0189.HK)等股。
百亿私募也不甘落后,宁泉资产在3月10日买入新天绿能H股(0956.HK)过亿,持股比例超10%,又在3月13日将中原证券H股(1375.HK)的持股推升到6%以上。
由于内地资金的持续南下,有关“争夺定价权”的论点又被人翻了出来。例如,千亿私募景林旗下基金经理金美桥称,“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内资对港股的定价权和南向资金在港股市场中的话语权不断抬升,如果每年8000亿港元的南下资金持续2—3年,港股定价权必然会掌控在内地资金手中。”
而从实际情况看,现有港股通可投资标的里,港股通平均持股占比约17.2%,其他中资中介机构平均持股占比约16.4%,香港本地中介机构平均持股占比约5.2%,国际中介机构平均持股占比约36.4%。
也就是说,港股通+中资中介机构的合计占比约达33.6%,实质上已经与国际中介的持股比例形成了势均力敌。
在过往时期,即便是在2021年,内地机构也并没有实质上在港股市场取得“符合其体量”的对于中国资产的定价权。不过,随着港股通的持续深化,这种情况或许真的将被改变。
若保持目前这种均衡态势,则港股市场也会真正形成“中外角力”的场面。两种差异在经过充分糅合之后,也将塑造香港“中外沟通桥梁”之后,“内外定价秤杆”的立体形象。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