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4日,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梁凤仪周五表示,就新股IPO时公开发售部分获数千倍超额认购,惟相隔一段时候即「破发」情况,香港证监会目前正在审视8家券商,检视券商新股融资政策是否稳妥、券商是否充分考虑客户的偿还能力以及是否设定合适的贷款限额,以避免过度融资。
梁凤仪表示,投资者应该审视哪些超额认购新股实质需求,是否与超购倍数匹配,希望投资者采取审慎态度,切勿「一窝蜂」跟随认购,不要认为高倍数超额认购的新股「一定会升」,目前新股超额认购的「含金量」已没以往那么高,部分新股上市后股价「潜水」。
梁凤仪表示,于FINI推出时已向业界发通函,要求券商就IPO认购融资服务制定审慎融资政策,避免过度借贷;这次审视可让业界意识到证监会正视问题。
过往券商需要为每位客户预留孖展借贷全数金额,自2023年11月推出FINI后,券商只须按规定预留IPO中,可获配发最高股数的金额,变相券商资金成本大减,各券商并纷纷推出超高杠杆倍数孖展优惠「吸客」。券商向客户征收小额按金、即可承造大额新股孖展,直接推高新股公开发售超额认购倍数。
有收到证监会查询的券商称,目前证监会希望了解券商如何衡量为新股提供多少孖展杠杆的指标等,但不算是正式调查,暂时未知当局会否就此制定规则。
有业界人士透露,留意到目前有内地客户分别以国内身份证、护照在不同证券行开户,并重复入飞认购新股的情况有所增加,希望当局正视。
据LiveReport大数据出品的《2024年香港IPO市场及二级市场白皮书》显示,2024年新股公开认购倍数的均值达到356.8倍,较上一年增长2709%,其中有25只新股公开认购倍数超过100倍。
公开认购倍数的大幅飙升,主要因FINI新制度让港股新股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新制度下发行人分派股份后才向中介收取认购资金,从而导致券商孖展0息,孖展认购杠杆最高升至200倍。
文章来源:活报告公众号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