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的风口仍在持续,不少概念股走势活跃。
12月8日,港股的乐享集团(06988.HK)继续维持震荡,小幅下跌2.94%,报收0.33港元/股,市值7.83亿港元。在近5个交易日内,公司股价累计上涨接近100%,短短几天翻倍,涨势凌厉。
站上短剧风口,股价强势反弹
资料显示,乐享集团在短视频领域深耕多年,今年以来,随着短剧的崛起,公司也积极谋求第二增长曲线。
目前,集团旗下子公司北京乐享文化,已经完成多个类型多部短剧的拍摄,题材涉及古装、探秘、霸总、甜宠等多个类型,紧扣互联网文化的“爽点”。
此外,乐享文化还与文化央企保利文化集团战略合作,成立保利文娱科技,共同探索央企MCN等创新业务,其中就包括打造丰富的短视频内容、达人、正能量艺人矩阵,培育短视频等领域新媒体账号等等。
短剧能否成为爆款,比较依赖高质量的“爽文”,上游的IP资源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乐享集团借由和保利文化的深度合作,在优质IP方面自然具备一定的优势。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短剧行业今年迎来爆发式增长,预计2023年市场规模将达200亿至300亿,明年有望延续高增长,整个内容产业面临变革。
要知道,乐享集团原本是以算法驱动的新媒体营销企业,公司敏锐的捕捉到短视频兴起的趋势,从微信公众平台的图文营销领域“摇身一变”,成为了首批服务抖音短视频电商的营销公司。
现在,乐享集团再度转型,站上了短剧的风口,其股价节节攀升,资本市场对其后续发展充满乐观。
竞争白热化,短剧还能火多久?
传统影视行业类似于赌博,投资成本高,回收周期长,一部上规格的电影、电视剧动辄投资数亿元,请的一线演员、明星费用高达几千万甚至上亿,但收益却并不稳定,票房收视不及预期的现象非常常见。
而短剧完美规避了这些缺点,一集平均仅为几十万至百万的低成本,加之受众群体广、“爽点”密集,易于传播,如果效果不佳还能快速迭代,显然是把传统影视变成了“快时尚”生意,这是其快速崛起的重要原因。
但同时,短剧的缺点亦非常明显,门槛很低,市场上充斥这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内容雷同的作品,很多人是来赚快钱的。
为了最大限度抓住看客的注意力,很多短剧的题材高度模式化,比如霸道总裁爱上我、突患癌症苦虐恋等等,其中的演员也非常的“扁平化”“脸谱化”,台词的情绪价值拉满,快速让人“上头”是最核心的KPI。
此外,这个行业的一大弱点是营销成本太高,有数据显示,短剧行业90%的收入都被用于支付各类平台的广告费,行业利润率不超过10%,辛辛苦苦一整年,钱却被流量平台赚走了。乐享集团此时加入短剧的赛道,未来大概率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
布局跨境电商,公司增速不增利
事实上,乐享集团主要收入来自于跨境电商,2023年半年报显示,集团销售电商商品贡献了超过9成的营收。
说起来,这和短视频也有关系。起先,集团旗下的乐享国际只是跟随TikTok出海,服务抖音电商,坐享流量红利。但很快,在2021年年底,乐享国际便通过自建电商平台MARTOP,精准利用TikTok的流量,并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搭建了完整的海外供应链和支付体系,摇身一变,又成为平台型跨境电商企业。
数据显示,2022年,MARTOP平台的GMV(商品交易总额)突破31亿港元,相对于2021年的1.47亿港元,可谓爆发式增长。2023年上半年,MARTOP平台的GMV达到19.4亿港元,增长劲头十足。
目前,MARTOP主要针对东南亚区域销售国产消费电子产品。今年上半年,MARTOP共卖出143.2万台智能手机产品,海关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对东南亚地区智能手机产品一般贸易量为1532.7万台,创立未满两年的MARTOP市场份额已接近10%。
MARTOP业务如火如荼,也让乐享集团业绩驶入快车道。2022年至今年上半年,集团实现营收分别为37.25亿港元、21.48亿港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66.83%、57.13%。
然而,集团同期的归母净利润为-3.39亿港元、-1.95亿港元,表现尴尬。对此乐享集团表示,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实行市场补贴方案,导致海外电商业务亏损,拖累业绩表现。
说白了,乐享集团延续互联网的打法,短期的盈利并不重要,集团想以“战略性”亏损换来市场份额的快速增长,试图抓住东南亚电商市场的增长红利,快速站稳脚跟。
不过,这样的打法能否真正留住用户,能否像电商巨头Lazada、Shopee一样获得长期的成长,仍有较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跨境电商市场竞争激烈,零售渠道面临的挑战并不小。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