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强力加息等因素的影响下,2022年的港股市场风云激荡,其中恒指累跌近15%,国指则累跌了近18%。
而到如今,2023年也已走过一半,港股市场上半年的表现依然没能支棱起来,反而延续了2022年的跌势。数据显示,自2023年年初至6月30日,恒生指数下挫4.37%;国企指数亦累跌4.18%。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市场中的明星之一,生物科技算是备受投资者关注的一个板块,但其上半年的表现较整个市场更加羸弱。
除百济神州(06160.HK)、信达生物(01801.HK)、君实生物(01877.HK)等已实现“摘B”的少数公司外,港股市场中的生物科技企业基本都被归在“生物医药B类股”板块,也就是俗称的“18A公司”。
经统计,在2023年上半年,“生物医药B类股”指数整体大跌了23.95%,让不少投资者心凉了一截。
上市数量骤减,上半年仅2家登陆“18A”板块
据了解,2018年4月,香港联交所修改《上市规则》新增第18A章《生物科技公司》,允许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请。
此后联交所又更新了两份指引信(HKEX-GL92-18和HKEX-GL85-16)进行补充。
联交所之所以有上述的举措是为了降低生物科技企业赴港股市场上市、融资的门槛。
不过,修改后的规则也不是说完全就没有门槛了。
例如,新规中明确指出,生物科技公司必须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对于医药产品的“概念阶段”,联交所也给予了细分:
1)小分子药:倘核心产品属于新药剂产品(小分子药物),则申请人必须证明该产品已经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且有关主管当局并不反对其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的临床试验;倘核心产品是海外已获批品种的引进,则申请人必须证明该产品已经至少通过一次人体临床试验,且有关主管当局并不反对其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的临床试验;
2)生物制剂:倘核心产品属于新生物制剂产品,则申请人必须证明该产品已经通过第一阶段临床试验,且有关主管当局并不反对其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的临床试验;倘核心产品属于生物仿制药,则申请人必须证明该产品已经至少通过一次人体临床试验,且有关主管当局并不反对其开展第二阶段(或其后阶段)的临床试验以证明生物等效性。
总之,第18A章上市规则正式生效后,达到“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通过概念阶段”、“预期市值不低于15亿港元”等要求后,相关生物科技公司即具备上市资格。
自“18A”政策出台以来,于2018年-2022年间,该制度下上市的公司数量(包括已“摘B”的公司)分别为5家、9家、14家、20家、8家。
而2023年已经过去了一半,至今只有绿竹生物-B(02480.HK)、科笛-B(02487.HK)成为“18A”板块中的一员。
算上上半年上市的这两家,连同已“摘B”的12家在内,目前借助“18A”上市的生物科技企业已达58家。在这些生物科技公司中,制药企业占据了多数,另有一些医药器械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涵盖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眼科、疫苗、细胞治疗、血管介入、神经外科、分子诊断及诊疗设备等各个领域。
德琪医药暴跌70%创新低,概念股业绩普遍亏损
在2023年上半年,除了上市数量少之外,“18A”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股价表现差,毕竟板块指数都跌了24%。
数据显示,年初至今(包含了7月3日的涨跌),“生物医药B类股”的46家公司中,仅7家录得上涨。其中,3D MEDICINES(01244.HK)表现最佳大涨127.41%,创胜集团-B(06628.HK)累涨46.13%,云顶新耀-B(01952.HK)上涨37.51%,迈博药业-B、兆科眼科-B、加科思-B、康沣生物-B也录得上涨。
除了上述这些之外,余者皆遭遇下跌。其中,德琪医药-B(06996.HK)暴跌70.1%,开拓药业-B(09939.HK)大跌62.23%,此外三叶草生物-B、歌礼制药-B、润迈德-B等8只概念股也都跌超50%。
而已经实现“摘B”的12家公司同样遭遇了下跌,其中百济神州(06160.HK)年初至今已跌了19.37%,信达生物(01801.HK)累跌12.66%,君实生物(01877.HK)大跌51.96%,康希诺生物暴跌59.7%。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过持续大跌后,不少生物科技股的股价创下了新低,有的还跌破了发行价。
经梳理,德琪医药-B、开拓药业-B、三叶草生物-B(02197.HK)、堃博医疗-B(02216.HK)等十多家公司的股价均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新低,其中一些较上市之初的股价已累跌超90%,堪称是“脚踝斩”。
而面对股价的狂跌不止,也有一些公司采取了自救措施,试图通过增持、回购等举动提振市场信心。
例如,基石药业-B(02616.HK)于6月9日宣布,首席执行官兼执行董事杨建新增持公司50.1万股股份,累计增持327.25万股。
康诺亚-B、启明医疗-B、创胜集团-B等一些公司也都有类似的举动,只是效果看起来有点徒劳无功。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股价表现如此惨淡除了美国加息导致市场资金流出等因素外,港股市场生物科技股的业绩表现持续不佳亦是重要原因之一,简而言之就是这些生物科技企业想要盈利实在是太难了,一直处于普遍亏损之中。
即使是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信达生物这样在国内算是首屈一指的创新药企也都还在巨亏之中。此外,一些规模小一点的生物科技公司虽然亏损没这么夸张,但也还是处于亏损之中,整个板块处于一种盈利难求的状态。
未来是否可期?
众所周知,药械企业搞研发是非常“烧钱”的,但是在长期亏损之下,一些生物科技企业手里的资金流已经不是太过充裕。
再加上,随着股价的持续下跌,成交量的流动性日渐枯竭,微泰医疗-B(02235.HK)、东曜药业-B(01875.HK)等一些公司想要从二级市场融资补充现金流也比较难了。
而在另一边,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康希诺生物、再鼎医药等一些生物科技企业虽然也在亏损,但这些公司的现金流要好不少,且这些企业实现了港、A两地甚至港、A、美三地上市,融起资来更容易,更熬得下去。
总的来看,目前生物科技股中已经出现了分化,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一些头部企业仍有望熬过艰难时光,在快速发展中实现扭亏为盈,但另一些质地差、商业化周期长的企业或许会逐渐淡出大家的视线,甚至存在被收并购的可能。
对于生物科技2023年的展望,部分投资人持有谨慎态度。济时资本的创始人兼执行合伙人Serena Shao表示,2023年对于尚未盈利的,特别是对于通过第18A章在香港进行首次公开募股的生物技术公司将是艰难的一年。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