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荣膺深圳首富的王传福再传捷报——去年开始全面拥抱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01211.HK,002594.SZ)公布了强劲增长的年度业绩,带动其A+H股上涨。
尽管“股神”巴菲特减持比亚迪的H股,但今年以来,比亚迪的H股股价走势却要好于A股,H股今年以来累计上涨13.19%,A股却下跌3.61%,不知是内地投资者不太看好比亚迪,还是纷纷通过港股通买入H股比亚迪套利之故——H股较A股股价折让22.74%。
相比之下,比亚迪的劲敌特斯拉(TSLA.US)的股价在2022年遭挫之后,2023年大幅反弹53.59%。从市值来看,特斯拉的市值依然比前者的A股市值高出4.7倍;而从市盈率来看,特斯拉美股仍低于比亚迪A股。
2022年收入比较
注:比亚迪的业绩按中国会计准则编制,特斯拉的业绩按美国会计准则编制。
2022年,比亚迪的总收入同比增长96.20%,至4,240.61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其中汽车及相关产品收入按年增长151.78%,至3,246.91亿元,占了总收入的76.57%。
特斯拉的2022年总收入按年增长51.35%,至814.62亿美元,约合5,613.3亿元人民币,其中扣除监管信誉积分后的汽车收入按年增长52.26%,至696.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1.85亿元,占了其总收入的85.54%。
特斯拉在中国的2022年收入按年增长31.07%,至181.4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250.32亿元人民币,占其总收入的比重由2021年的25.72%下降至22.27%,或主要因为美国德州及柏林超级工厂投产后,中国以外地区的贡献增加。
2022年销量/交付量比较
比亚迪于2022年第1季起结束燃油车业务,全面转向新能源车领域。
比较2022年和之前的产能状况可见,比亚迪的2022年产能得到了重大提升,乘用车的产能状况由2021年的60万辆,上升至125万辆。
2022年,比亚迪的全年乘用车产量按年增长154.31%,至187.56万辆;销量则按年增长151.83%,至179.66万辆。
值得留意的是,比亚迪于2021年5月开启新能源乘用车出海全球化,2022年更加速拓展欧洲、亚太、美洲等多个地区市场。
2月,“元 Plus”于澳大利亚开启预售;7月,在东京召开品牌发布会,正式进入日本乘用车市场,推出车型“BYD ATTO 3”、“BYD SEAL”及“BYD DOLPHIN”;9月,在欧洲举行发布会,面向欧洲市场推出“汉 EV”、“唐 EV”和“元 PLUS”,并于10月法国巴黎车展上亮相上市;11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发布会,推出“宋 PLUS DM-i”和“元 PLUS”。
2022年的境外市场汽车销量按年增长194.54%,至4.5万辆。
但大中华地区仍是比亚迪的主要收入来源,于2022年占了其总收入的78.43%,占了总毛利的94.92%。
特斯拉于2022年正式实现美国德州工厂和德国柏林工厂的投产,财华社根据其过往业绩及2022年业绩的估算,预计特斯拉的2022年末产能由2021年末的105万辆扩大至185万辆,其中上海超级工厂的产能或由2021年末的45万辆以上扩大至75万辆以上。
在德州工厂和柏林工厂投产后,特斯拉的产能压力稍微得到了缓解,柏林工厂可供应欧洲市场。
2022年,特斯拉的总产量按年增长47.20%,至136.96万辆,而总交付量则按年增长40.34%,至131.39万辆。
从全球销量/交付规模来看,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量自2022年第2季起超越特斯拉,见下图。
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的新能源乘用车中包括纯电动车和混动车,而特斯拉为全部纯电动车。如果单以纯电动汽车进行比较,比亚迪与特斯拉仍有一定距离,见下图。
单就2022年第4季而言,特斯拉的纯电动汽车产量及交付量分别按年增长43.77%和42.44%,至43.97万辆和40.53万辆;而比亚迪的纯电动乘用车产销量则分别按年增长141.63%和142.48%,至32.63万辆和32.9万辆。
在中国市场的销量方面,比亚迪2022年增长强劲,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或因产能扩张以及疫情而稍显落后。
中汽协的数据显示,比亚迪的2022年新能源车(包括纯电动及混动)销量按年增长207.2%,至186.2万辆,市场份额扩大至27%,较2021年提升近10个百分点。
特斯拉中国的2022年销量同比增长46.8%,至71.1万辆,市场份额还不到比亚迪的一半,见下图。
不过到2023年的前两个月,特斯拉中国的状态似乎有所回升,累计销量同比增长20.7%,至14万辆,超越上汽,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二大品牌,市场份额扩大至15.1%。
比亚迪继续保持强势,2023年前两个月销量同比增长90.1%,至34.5万辆,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至36.9%。见下图。
状态大勇的比亚迪能否保持王者地位,而克服了产能问题的特斯拉中国会否后来居上,将是今年关注的重点。
盈利能力比较
按照比亚迪提供的销量以及汽车销售收入数据,财华社估算比亚迪2022年的乘用车销售均价或较上年同期提升6.76%,至15.28万人民币。
财华社用特斯拉扣除汽车积分后的汽车销售收入与汽车交付量,估算出特斯拉2022年的汽车销售均价或按年上升8.53%,至5.1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5.25万元。
显然,特斯拉的销售均价要高于比亚迪,加上特斯拉在工艺方面持续进行标准化及无人化的升级,其汽车销售业务毛利率持续改善。
2022年,或受上游材料成本压力影响,特斯拉扣除积分和汽车租赁业务之后的汽车销售毛利率按年下降了0.34个百分点,至26.20%。
不过与此同时,特斯拉的动力和储能以及其他服务分部都实现了扭亏为盈,这提升了其整体毛利率。包括储能及其他服务分部在内,特斯拉的2022年整体毛利率为25.60%,按年提升了0.32个百分点。
比亚迪的汽车及相关产品分部的2022年毛利率按年提升了3.69个百分点,至20.39%,完全抵消了手机业务毛利率按年下降1.52个百分点至6.06%的影响,可见随着产销量的提升,比亚迪的规模效益正不断扩大,盈利能力也随之而提高。
从整体来看,比亚迪的2022年全年毛利率按年上升4.02个百分点,至17.04%。规模效益让比亚迪的整体利润率持续改善,与特斯拉的毛利率差距在缩小,见下图。
财华社认为,特斯拉主要通过三个办法来提升其盈利能力:1)规模化,形成对供应商的议价力优势以及摊销产能扩张的固定成本;2)标准化生产流程,例如不断完善一体化压铸等标准化及无人化生产流程,来降低生产成本;3)推出具有噱头的附加值服务,这些服务往往提供比汽车销售高得多的利润,例如自动驾驶软件服务以及汽车金融、保险等。
比亚迪的优势在于拥有比特斯拉更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涵盖汽车半导体、电池、整车生产等,而且比亚迪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经销方式,由经销商为其拓展销路,可以节省不少的服务成本,但是弊端或许是难以确保服务的专业性。当其规模化生产时,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链能提供产能和产量扩张的助力。
另一方面,比亚迪的低价优势或也是其销量强劲增长的主要原因,流量上升了,其可通过摊薄固定支出来实现盈利能力的改善。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比亚迪最近进行了多种布局,财华社认为,或旨在提升盈利能力。例如,2022年1月和3月,比亚迪对部分车型进行了价格调整,以缓冲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该集团表示正积极布局上游核心资源,以降低上游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与特斯拉的降价背道而驰。
比亚迪于2022年3月与英伟达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并且在产业投资方面,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布局。也就是说,比亚迪或有意拓展非硬件业务以提升其产品的功能及服务水平——即附加价值。
此外,比亚迪还打算走高端化路线,于2023年1月发布了“易四方”技术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并发布标配搭载“易四方”技术平台的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
财华社认为,高端产品或可提高比亚迪的汽车销售均价,但也有可能压抑其销量增长,效果有待观察。
发展路向比较
马斯克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到,特斯拉的实际内部产能或接近200万辆,但考虑到不可抗力因素仍对外公布180万辆的产量目标,而且今年的全球订单量很猛。特斯拉利用4680自产电池来应对电池需求激增的影响,以降低对外部电池供应商的依赖。
而且马斯克打算从电动汽车、光伏和风电以及储能三大新能源支柱入手,来形成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并推出无人驾驶以及完全自动驾驶(FSD)软件与服务,以扩大收入规模及提升盈利能力。今年,特斯拉将投产电动卡车Cybertruck。
比亚迪未来将扩大海外覆盖,并与众多大型企业订立合作关系。
对外合作方面,比亚迪于2022年3月与英伟达(NVDA.US)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达成合作;并与壳牌签订全球战略合作协议,先在中国及欧洲开启合作,并计划将合作关系扩展至全球;12月,与中亚地区最大的汽车集团UzAuto成立合资公司,专注于生产新能源汽车及其相关零部件。产业投资方面,进一步深化在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等相关领域的布局。
展望方面,比亚迪于2023年1月发布了“易四方”技术平台——以四电机独立驱动为核心的动力系统,并发布标配搭载“易四方”技术平台的百万级高端品牌“仰望”。比亚迪表示,还会在2023年推出其他新品牌,形成“比亚迪”品牌、“腾势”品牌、“仰望”品牌和专业个性化全新品牌的品牌矩阵,覆盖家用到豪华、大众到个性化的需求。
“比亚迪”品牌方面,“秦 PLUS DM-i”2023冠军版上市,首次实现A级轿车市场“油电同价”。“腾势”品牌方面,纯电猎跑SUV“腾势N7”于1月推出;以及推出基于“易四方”技术平台的“仰望 U8”。此外,比亚迪表示还会对现有车型进行迭代升级,及推动智能辅助驾驶的发展。
从新产品的拓展来看,特斯拉似乎仍倾向于埋头做好既有产品,并在硬件产品身边延展出服务以实现单一产品的收入最大化。而比亚迪走的是多产品路线,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并计划弥补其短板——软件和服务,以提升其产品价值。
两家公司的战略如何,时间将交出答卷。但是短期而言,2023年的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