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首月,新能源汽车“低迷”开局,动力电池以去库存为主,而上游锂电材料价格几乎全线下滑。在此情况下,市场观望情绪正逐步蔓延。
01锂电材料全线降价
具体来看,自去年12月以来,锂盐价格出现明显松动。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为例,截止2023年2月8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跌至46万元/吨,较去年11月中旬的最高点下跌幅度近14万元/吨,跌幅超23%,目前价格仍未见底。
在正极材料领域,在下游需求一般,正极材料厂商订单量明显减少,叠加碳酸锂价格走弱的情况下,电池级磷酸铁锂价格较去年12月降幅超10%,中高镍三元材料价格也下滑约3%。
负极材料领域:石墨化是人造石墨生产制备的关键环节,占据负极材料生产的主要成本,此前因产能紧缺,石墨化外协加工费日益攀升。
随着人造石墨成品产能逐渐释放,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过剩迹象,供需松动下石墨化加工费逐步下滑。上游焦类价格同步下降支撑下,部分负极材料也给出了5%的价格降幅。
电解液领域:六氟磷酸锂电池作为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是电解液成本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到电解液总成本的43%。因此,电解液产业链条关注重点在于六氟磷酸锂的价格走势。
年后,电解液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相继开工,但当前多以消耗前期高价库存为主,对六氟的采购动作比较清淡 。六氟磷酸锂价格弱势运行,近日已下降至20万/吨,相较12月下降达到20%,电解液价格随之下跌,降幅在4%-7%左右。
隔膜领域:隔膜涂覆材料PVDF春节后价格进一步下行,本轮降幅不小,或将进一步带动PVDF涂覆隔膜的价格下滑。此外,随着去年第二季度之后锂电隔膜新增产能的释放,行业供需关系已经初步得到缓解,但价格仍保持坚挺。目前部分厂家已经开始前期价格谈判,预计会有一定下行空间。
得益于上游原材料价格的下降,电芯成本也随之下降。目前磷酸铁锂电芯成本已回落至0.53元/Wh,三元电芯成本回落至0.73元/Wh以下。
从底层逻辑来看,锂电材料价格最终还是取决于供需格局。此前因新能源汽车终端需求激增,上游锂电材料供应受限,引发锂盐厂商、正、负极材料厂商、六氟磷酸锂等锂电产业链内公司集体扩充产能。随着新增产能的释放,锂电行业已逐渐从供不应求到供给过剩。
02动力电池“降价”值得期待
2023年以来,伴随着原材料价格下行,新能源产业链开启了“库存博弈”,市场观望情绪浓厚。
从终端市场看,受农历春节及新能源补贴退坡等因素的影响,节后新能源车市尚未回暖。据乘联会预估数据,1月新能源乘用车厂商批发销量约为41万辆,环比约下降45%,同比基本持平。
造车新势力中,蔚来、小鹏、哪吒、零跑等车企销量普遍低迷,同比、环比均呈大幅下跌走势;其中,零跑汽车1月单月销量甚跌至千辆关口,同环比均大幅下降超85%。传统汽车中,吉利汽车、长城汽车等车企1月销量亦纷纷下行,同比跌幅分别为29%、44.96%
据笔者了解,开年以来,新能源产业链订单疲软,具体表现为,多数车企对于动力电池的订单偏向谨慎,头部电池厂商也尚未开启采购计划。一方面是因为年前采购尚有库存,另一方面仍在价格观望。
市场普遍认为,基于采购成本下降,动力电池“降价”似乎已是“箭在弦上”。
川财证券研报指出,近期锂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行,叠加电解液、铜箔、隔膜等环节的降价,电池的整体成本有望持续下行,电池环节的盈利能力有望逐步提高。
电池厂人士则表示,锂电材料从原材料价格下跌到价格传导,具有一定滞后性,一般有2-3个月的时间差,且议价过程也需要一定周期落地。该业内人士认为,短期看,受益于上游锂电材料价格下滑,产业链利润分配有望重构,中下游或会迎来利润修复。但中长期看,随着价格传导机制的落地,各环节的利润空间将重归稳定,企业能否在其中赚取增额利润最终仍取决于成本管控及供应链管理能力。
因此,也有机构乐观预测,若动力电池价格成功下降,叠加多家车企新车型陆续上市,第二季度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好转。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