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21年即将过去,这一年我们经历了很多,而投资市场也是大事不断。从年初的流动性是否收紧的讨论,再到年中的教育行业“双减”、游戏行业的暂停版号发放、未成年人相关保护政策,然后紧接着互联网大厂纷纷裁员,三季报大厂们集体“不赚钱”,再到“运动式”减碳、“拉闸限电”,大宗原材料价格大涨,以及年末滞涨的讨论与明年流动性宽松预期的展望,可以说今年市场的复杂程度,比起2020年更加的“精彩”。
本文梳理今年的市场热点与投资逻辑,以及适当展望机构对于明年的行情看法,特别是复盘一些有意思的标志性事件!
今年无论是公募基金还是普通投资者都非常难做,行情复杂,但其实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就是碳中和、新能源。而与之对应的,就是以宁德时代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链“宁组合”,与贵州茅台代表的传统龙头白马股的“茅指数”之间的此消彼长。笔者曾在7月19日文章《冰与火之歌:宁组合异军突起,茅指数还有救吗?》详细讨论了二者的异同,为何当时要在三季度开始写此文?我们来看全年数据和近期数据的表现。
本文数据选取时间截至2021年12月23日,如无特殊说明,皆选取WIND数据。
从今年整体表现来说,宁组合指数近一年以来上涨了44.30%,同期茅指数上涨0.03%,沪深300下跌1.17%,差距巨大。
但从下半年特别是进入四季度以来,情况逐渐有些“反转”。
近三月表现,宁组合下跌2.96%,同期茅指数5.96%,沪深300上涨1.97%,很多去年表现好、今年表现差的头部公募基金,在近期终于翻红了。
股民笑谈:“茅王起,宁王落;宁王起,茅王落,大家一起实现共同富裕”。
不过有意思的是,在宁组合中,宁德时代在成分股里,并不是表现最好的那个,若按年初至今涨幅排名,他只排在第4位(如下图)。笔者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
更有意思的是,在茅指数成分股里,贵州茅台同样不是表现最好的那个(见下图)。笔者甚至在前10里都没看见贵州茅台。
看下贵州茅台今年的表现,年初至今只有7.11%的涨幅(见下图),虽然近三月29.45%的涨幅非常猛,但可惜的是,上半年回调太严重了。这导致贵州茅台今年在茅指数涨幅榜里只能排名第20位了。
大家都知道今年随着双碳、节能减排导致的新能源火热,那么以申万行业分类标准来说,各行业板块的表现如何呢?是不是能验证新能源火热的结论?
下表为申万2021版行业分类,数据结果再次出乎意料!
从上表中看到,基础化工、有色金属、煤炭、钢铁这些传统资源周期板块的今年涨幅都高高在上,但若仔细回忆今年的新能源行情,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有“锂”走遍天下,手中有矿才是真土豪。锂矿资源的行情在三季度达到高潮,亿纬锂能、天齐锂业等涨幅居前,各上市公司宣布自己“有矿”或者即将“买矿”的公告层出不穷,而这其中的标志事件,就是“盐湖提锂”概念龙头盐湖股份的回归,重新上市当日(8月10日),该股涨幅为306.11%。笔者曾在8月03日的文章《机构喊出涨4倍,股民集体狂欢,盐湖复牌后怎么走?》,早于市场对该股以及盐湖提锂概念进行了深度分析。
而就在近日,锂矿价格仍然维持上涨的疯狂状态。
据上海有色网数据,12月23日国产电池级碳酸锂现货均价达到25万元/吨,较22日上涨4000元/吨,持续刷新纪录,连续第三个交易日涨逾4000元/吨。与此同时,电池级氢氧化锂23日亦上涨4000元/吨,达到21.2万元/吨。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现在的问题是下游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太快,但上游金属的产量没办法迅速跟上。而解决供需矛盾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涨价,这会抑制一部分需求。
新能源产业链里,宁德时代虽然涨幅不是最高的那个,但他的动向很大程度代表了整个产业的走势方向。最近宁德时代的负面消息有点多,先有海外基金减持,又有定增募资额度大幅缩水。整个12月股价跌幅超过10%。
这些信息汇总起来,让笔者对于明年的一个思考就是,新能源能否还会维持今年这种疯狂行情?该如何演绎?又或是新能源落下,消费股跟上?
其实关于新能源的行业扩散,今年还有很多,比如氢能源、比如钠离子电池、比如中国稀土集团的成立,这些有的已经成为热点,有的目前技术不成熟尚未形成规模化炒作,但这不代表未来就不会成为热点,这些都是需要投资者写在自己的备忘录里的。
随着今年即将过去,无论是券商还是公募基金,都开始对明年行情有所展望,与券商观点比起来,笔者更注重基金经理的看法,因为基金经理是要靠持仓说话,有“真金白银”支持的,而券商只是表达下看法。
12月21日,蚂蚁基金联合43家基金公司发布了《2021基金经理千次调研报告》(下称《报告》)。该《报告》对123位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和近1.2万名基金投资者开展了问卷调查,并结合了近1年对百余位基金经理进行的累计上千次调研。
我们直接看结论。
在《报告》中,受访基金经理们分享了对2022年宏观经济、市场行情的看法。展望明年上半年,75%的股票型基金经理认为A股市场会实现正收益,约六成基金经理(见下图,28.1%+38.2%)预计收益区间会在0-10%。其中,科技、制造行业的表现最受期待。
笔者总结了下,从大环境来说,至少在明年上半年流动性宽松是一个共识,另一个共识就是明年的整体涨幅不会很高,仍然是分化行情。但对于消费类里必选消费、可选消费的选择,对于新能源产业链里哪个赛道更有机会的讨论,目前机构的分歧很大。笔者这里不赘述。
除了宁组合与茅指数的争论,今年还有一个争议很大的热点不得不说,就是元宇宙。
笔者早在8月底就领先于市场挖掘元宇宙专题,形成了多篇系列文章,当时的标志性事件是字节跳动巨额收购小鸟看看Pico,而小鸟看看又和歌尔股份关联,VR/AR概念被再度炒起。
元宇宙概念的火热炒作,已经持续了近四个月。
如今复盘,从二级市场的表现来看,本次元宇宙概念热潮其实分为两次:
第一阶段,以字节跳动这样的科技巨头入局为引,以中青宝、汤姆猫这样的游戏股为上涨主力,开启了第一波元宇宙概念热炒。
第二阶段,以美股Facebook(中译名脸书)改名元宇宙(Meta)为引,美股科技股大涨为主(美股财报开启,巨头科技股如微软、苹果等大涨),开启了第二波元宇宙概念热炒。而此时国内其他媒体报道开始增多,科技巨头如网易、百度等纷纷表示看好与入局,达到了概念上涨的高潮。
元宇宙的概念从8月底至今,已然热了近四个月。在这段时间中,有市场声音(如中信研报以及近期官媒发文)指出,元宇宙虽好,但也需冷静对待。
而笔者早在9月初就已连续撰写文章,提醒投资者产生理性思考,梳理了相关逻辑,发出理性声音早于研究机构及多数媒体。如文章《“元宇宙”概念爆发,谁是真龙头?》、《【趣点】中青宝6天暴涨120%!“元宇宙”是“真风口”还是“炒噱头”》等。
不过最有意思的是,元宇宙就在连续的质疑声中,近日又大幅获得主力加持。12月22日盘后数据显示,主力当日大举进场抢筹元宇宙板块,净流入立讯精密超7亿元,欧菲光、兆易创新、欣旺达、北京君正、闻泰科技、东山精密、领益智造均获主力加仓超亿元。
而在12月24日上午,元宇宙、NFT概念股开盘走强,弘业股份、博瑞传播、罗曼股份涨停,川网传媒、华媒控股、大富科技等大幅冲高。
著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笑谈:在诸多媒体的批评和打压下,元宇宙股票终于迎来了轮番上涨……
对于元宇宙的看法,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相关概念股的连番上涨,互联网大厂纷纷入局元宇宙,这些都是已经发生的现象。但这些现象在未来能走多远,是故事还是事故,就只能交给时间验证了。
除了火热的碳中和主线与元宇宙热点外,今年很有争议的事件,其实还有互联网大厂开始收缩战线,以及机构对港股判断的失误。
年初某机构喊出了“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口号,大家谁也没想到港股今年的表现会是如此,机构也在反思中成长。而互联网大厂纷纷在三季报中表示自己“不赚钱”,也是特别有意思的(见下图互联网科技公司的三季财报)。
翻开互联网大厂的2021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虽然业务不同,规模各异,但仔细一看,各家的报告里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两个字:亏钱。
明面上看,最惨的是百度,亏了166亿,腾讯最优秀,赚了401亿,但拨开表面数字,往深处看(上图第二栏“经调整净利润(亏损)”),真正亏了不少的,要数美团、快手和B站,各自亏了几十亿;百度和京东看似亏了,其实没少赚,小米和拼多多好像只赚了一点,但也没少赚,他们四家各自赚了几十亿;最赚钱的,还是腾讯和阿里,都在300亿上下;10家公司里,只有网易浓眉大眼,看着赚了30多亿,就真的是30多亿。
为何互联网大厂纷纷如此?同样是众说纷纭,但行业监管和红利逐渐消失,笔者认为是两大很重要的因素。
而近日标志性事件,就是鹅厂(腾讯)玩了一手匪夷所思的神级操作。腾讯在公告中宣布将持有的4.6亿股京东股票,作为中期股息派发给全部股东,按市值计算,分红总额超过千亿!
为啥说是神级操作?这个操作相当于被动减持京东,投资者实际受益,还不会大宗减持对股价造成更猛烈的冲击(由于流动性问题如果真的用大宗减持的手段,京东跌幅绝不是现在这个数),更关键的是还不用交税(香港不存在资本利得税)。你好我好大家好,关键是还能把持有股票给顺利减持了,这事笔者真的要喊666了。
目前主流媒体评论说腾讯这么操作是为了“去垄断化”,缩小投资版图,至于每个人心里是什么看法,这个就见仁见智了。
2021年虽然没怎么赚钱,但“瓜”吃到饱,精彩不断。既产生了很多新事物、新的投资热点,也有很多不得不让人遗憾的事件(例如教培行业)。不管如何,这一年都过去了。在新的一年,希望我们都能“舒服”些,且行且珍惜吧。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