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8日晚间,上海凯赛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赛生物”,证券代码:688065)发布《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凯赛生物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33亿元,同比增长41.7%。同时,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加52.5%;实现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4.67亿元,同比增长47.67%。
其中,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6.18亿元,同比增长72.37%;实现归母净利润1.64亿元,同比增长42.41%;扣非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增长48.2%。
在研发方面,凯赛生物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为0.85亿元,同比增长64.77%。截至2021前三季度末,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8%,同比增加0.72个百分点。
凯赛生物表示,营业收入的增长主要系公司在长链二元酸市场拓展,增加销售。同时,第三季度公司的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投产,形成销售收入。
可以看出,除了原有长链二元酸业务的发力,市场较为关注的乌苏工厂正式投产也为凯赛生物第三季度的业绩增长提供了助力。凯赛生物半年报显示,凯赛(乌苏)年产5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年产1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生产线已经于上半年末正式投产,生产线调试产出的生物基戊二胺及在连续和间歇聚合装置上获得的生物基聚酰胺产品质量均达到设计指标。
据凯赛生物官网透露,凯赛生物对生物基聚酰胺56产品进行了“全消光-高速-熔体直纺”工艺的验证,可高效制备合格的预取向丝(POY)和全牵伸丝(FDY),节省了常规切片纺过程中的切粒、切粒干燥、螺杆再熔融等环节,使得聚酰胺56民用丝纤维在产品性能和纺丝成本等方面更具成本优势成本。
业内人士指出,凯赛生物作为目前全球唯一实现规模化生产并盈利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其生物基聚酰胺56的正式投产并取得销售收入,对于凯赛生物甚至整个合成生物产业都具有重要意义。凯赛生物于2003年成功实现生物法长链二元酸的大规模商业化生产,在乌苏工厂投产前,长链二元酸系列产品一直是凯赛生物的主要产品,也是真正实现生物制造对化学法产品替代的产品。生物基戊二胺及聚酰胺的量产和销售,可以说是拓宽了合成生物产业的商业应用范围,也为凯赛生物打开了产品多元化的增长路径。
扩充产能 山西项目顺利推进
受益于潜在市场空间的规模,除乌苏工厂外,凯赛生物在产能储备上可谓一路高歌,2020年10月,凯赛生物公告称,拟出资40.1亿元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管理委员会合作,合力打造“山西合成生物产业生态园区”。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1月,山西太原基地年产50万吨生物基戊二胺及90万吨生物基PA项目已经开工建设,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项目计划于2022年上半年投产。
此外,在秸秆产业化方面,凯赛生物也取得了重要进展,已于今年开展秸秆处理和应用于乳酸生产的中试实验。并拟与山西综改区合作建设秸秆万吨级乳酸的示范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在产能正式落地之前,凯赛生物已在山西太原成立了合成生物产业研究院,在吸引合成生物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同时,也将就合成生物核心技术的迭代升级和新材料的应用拓展进行深入研究。
勇于担当 以生物制造助力实现“碳中和”
10月24日,《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正式发布,对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行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有分析指出,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学再次被市场重视和讨论,而生物基材料作为合成生物学的重要应用方向之一,无疑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早在今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在启动仪式上海分会场的中国碳交易市场论坛上,碳中和行动联盟正式成立,凯赛生物成为首批理事成员。
生物基材料是指利用谷物、秸秆、甘蔗渣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相较于传统材料,生物基材料能有效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据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统计,目前生物制造产品较石化路线平均节能减排30%-50%,未来有望达到50%-70%。据凯赛生物官网数据显示,以其生物基戊二胺为原料生产的单位生物基聚酰胺56的碳排放比传统尼龙6和尼龙66减少一半以上。
凯赛生物董事长刘修才曾表示,生物制造是彻底解决碳中和的唯一途径。因为,只要动用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原料,就不可能有碳中和,而人类的文明生活已经无法离开用碳元素制造的材料。如果实施碳税政策,生物制造就会大幅度提高它的相对竞争能力。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整体,把治理CO2排放的代价用碳税的方式回收也是合理有效的措施。凯赛生物作为一家致力于生物基新材料生产制造的企业,正凭借自身的力量,以生物制造助力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来源:发布易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