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登录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HI!欢迎注册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智库直播回放 | 王辉军:碳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日期: 2021-06-18 16:53
作者: 港股100强智库

由港股100强研究中心主办、香港财华社协办的“双循环时代的金融全球化”系列沙龙第五期于6月3日通过线上直播方式举行,主题聚焦碳中和目标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本次活动特别邀请到北京绿色交易所常务副总经理王辉军进行主题发言,以下为发言实录:

主持人好,各位嘉宾朋友,大家好!我是北京绿色交易所的王辉军,很荣幸在线上和大家见面交流!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助力碳中和,创造新价值”,以及“碳交易如何影响上市公司”。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重复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明确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清晰表达了党中央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中国低碳绿色发展的长期政策方向。

作为国家最有影响力的碳排放交易机构,我代表北京绿色交易所谈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简单说明碳交易市场在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作用;第二,介绍目前国家碳交易市场的现状;第三,重点介绍碳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第一,碳市场如何有效促进碳达峰、碳中和。

首先,我们探讨一下习总书记提“碳达峰”、“碳中和”的起因是什么。一是要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说到气候变化问题的产生,主要由于人类社会在过去200多年,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过度消耗化石能源,造成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加剧了温室效应。如果不大力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将严重影响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二是目前中国的碳排放现状;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排放国。排放量已经超过美国、欧盟之和;目前全球已有54个国家实现碳达峰,121个国家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为了解决气候问题,在目前现状下,作为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中国必须加强国家自主贡献,提出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实现“双碳目标”,至少需要在三个方面付出努力。

一是建立绿色经济体系;包括发展新能源产业,激励新能源产业,抑制化石能源产业。

二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要想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碳中和”,我们必须发展绿色金融,抑制非绿色金融。非绿色产业的融资成本就应该提高,让更多的资金流向绿色、低碳的产业。

三是建立绿色社会体系;建立绿色的消费方式、生活观念。

总之,鉴于气候变化“长期性、结构性、全局性”的综合特征,我们只有建立起绿色经济、绿色金融、绿色社会“三位一体”的体系,才能构成完整的低碳社会生态链,才能如期实现碳中和。

而在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资源禀赋背景下,为实现双碳目标,国家层面必将温室气体控排责任压实到企业,所以我们有两条路径可走:行政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就是通过目标去分解,它是中国特殊的国情所需要的,但它的成本极大,效率较低。经济手段是两个,一个是碳税,以约束机制为主,二是以碳交易为代表的市场手段。碳交易市场主要有两个功能,一个是激励机制的功能,即激励新能源产业或非化石能源产业,以解决减排的正外部性问题;二是约束机制的功能,即约束抑制化石能源产业,解决碳排放的负外部性问题。可见,通过市场倒逼机制促进产业技术的升级,可更高效实现碳中和。正如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2020年底在国际金融论坛上发言所说:“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主要依靠激励机制。该激励机制应该来自于碳市场”。

第二,我再简单介绍碳交易市场的现状。

首先,我介绍中国地方碳交易试点。我国碳交易试点采用类似于欧盟碳交易市场EU-ETS的制度设计,即总量控制下的排放权交易,同时接受国内自愿减排项目产生的核证资源减排量即CCER。主要交易产品包括配额、CCER,配额分配方法包括历史法、基准法。配额交易采用在线场内交易和线下场外交易,制定MRV即测量报告核查机制、履约、惩罚机制,建立登记注册报告系统等。

从2013年正式交易到现在,部分试点区域已经历了7个履约期,这七个省市碳交易试点共有2837家重点排放单位,1082家非履约机构和1万多个自然人参与了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后来加入的福建省,这八个试点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总的来说,试点省市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保持双降趋势,碳交易试点取得了预期成果。

众所周知,市场发展需要两个最重要的要素条件,一个是规模,一个是流动性。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碳交易市场的规模还比较小,市场呈现分割状态,没有规模效应;其次它是一个现货非金融市场,没有金融产品,所以中国碳交易市场的规模和流动性都有待完善。

而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的进程大大加快。2021年迎来中国碳市场的真正元年。1月5日,生态环境部出台《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2020年底印发规范性文件《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公布了《纳入2019-2020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管理的重点排放单位名单》。最初仅覆盖发电行业,纳入门槛为2013年-2018年期间任何一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过26000吨当量。目前,共有2225家发电企业为重点排放单位,其碳排放从2019年1月1日起直接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

据统计,中国发电行业全年碳排放总量约为40亿吨,因此,尽管全国碳市场只是一个电力行业交易,其规模也已超过欧盟碳市场,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据估计,2021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或将达到2.5亿吨,为2020年各个试点交易所交易总量的三倍,成交金额将达60亿元。随着市场成熟完善,中国碳市场覆盖范围将逐步扩大,最终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和国内民用航空等八个行业,排放总量将超过50亿吨,“十四五”期间,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础上增加3-4倍!到碳达峰的2030年,累计交易额或将超过1000亿。

第三,我重点介绍碳交易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我们知道,企业经营的最大目标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它是指企业将自身长期稳定发展作为首要目标,使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全面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因此,当碳排放价格对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产生影响时,企业会更加重视自身碳排放产生的后果。而碳交易对上市公司的直接影响是什么呢?

直接的影响是,首先,碳排放权的出现使得企业碳排放量超额时,为了达到政府的碳控排要求,企业需要在碳市场购入碳排放权,因此产生了购碳成本,购碳成本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减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因此企业价值会下降。

其次,更换节能减排设备或投资低碳技术项目能减少企业自身的碳排放量,但购买节能减排设备或投资研发低碳技术项目所需付出的资金量较大,后者的投资期也较长,使得企业的资本支出较大,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

再次,碳交易市场有助于企业合理控制环境成本。随着政府污染治理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增大,企业需要的环境保护投入加大,履行其环境保护义务的积极性下降。因此,在此情境下,需要企业更多地参加碳交易、用能权交易等市场化环境管理机制,合理控制行政化环境成本的规模。

最后,碳交易对上市企业投资决策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交易收益、财务影响等后果决定了企业是否会积极参与,并促使上市公司对资本市场积极地披露碳交易信息,完善信息的披露效果,增强信息的有效性。

当然,从我们的角度,我们建议上市公司积极参与碳减排活动,投资低碳技术或更换节能减排设备以提高自身对能源的利用率,减少自身碳减排量。虽然前期投资成本较高,但从长远来看,节能减排不仅有利于环境,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也有利于企业自身节省成本,提高自由现金流,将其用于投资获得收益或对股东进行分红,以增加企业价值,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呢,上市公司也应该看到,企业的未来碳排放权的内在价值会不断上升,碳排放权价格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也会更大,因此企业如何合理规划碳资产会越来越重要。同时,随着碳抵质押、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产品的发展,碳排放权市场的存在使得高碳排放量企业的融资成本升高,对市场上的资金有一定的优化配置作用。

上市公司还应该重视加快对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发展低碳经济,规避风险,争取获得竞争优势。另外,投资者们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企业参加各种碳减排活动,在社会责任报告中进行碳披露,不仅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也能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彰显企业的影响力,长期来说绿色经济低碳发展的理念也会越来越受到投资机构及股民的认可,从而提高企业价值。

最后,我简单介绍北京绿色交易所在绿色金融方面开展的工作和未来规划,希望助力上市公司绿色转型。

北京绿色交易所,原北京环境交易所,成立于2008年。2020年5月按照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北京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建设的统一部署,正式更名为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是集各类环境权益交易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化市场平台。目前,北京正在人民银行等国家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的服务体系,积极申请和创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和绿色金融国际中心,努力探索绿色金融引导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全力建设面向全球的碳市场。北京绿色交易所未来要对标国际领先的碳市场标准,积极发展资源减排交易、探索绿色资产跨境转让,同时借鉴国际碳市场中碳期货、碳期权等成熟的经验,积极开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积极服务支撑北京建设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为中国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做出应有的贡献!

好的,我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港股100强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建立一个国际知名的具有领先地位的开放式研究平台,依托港股100强的品牌和资源优势,坚守开放、包容、前瞻的研究视野,汇聚政商学界顶尖专家团队,通过学术研究、应用研究、政策研究和金融实践,推动行业发展,产生可观的经济与社会价值。研究中心以“紧随国家战略,服务国家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在国家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为香港资本市场提供有价值的观点,树立专业化的投资指引,为用户提供权威与前瞻性的投资参考,成为参与和影响政府决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精彩回放:

智库直播回放 | “助力碳中和,创造新价值”高端对话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