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国企是改革开放的主线,为中国带来巨大的财富和社会进步。在40年后,国企改革背负新一轮发展使命和责任,再次出发。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下发后,国资委认真督导国企改革落地工作,地方积极响应、并落实方案,具体到企业层面,天津医药集团、万华化学混改、中国普天整体产权拟无偿划转入中国电科等大动作接踵而至。
在2021年底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70%以上的目标和号召下,2021年的国企改革势也将进入攻坚之年。
十四五开局之年,一切讲究真抓实干。
在国企三年行动方案攻坚之年,北京于近日印发《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为首都国资国企改革明晰目标。
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依托,《方案》把上市作为主要形式,通过混改深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支持和引导国有股东持股比例高于50%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战略投资者作为积极股东参与公司治理。
在该种混改策略下,北京力争到2022年每家竞争类企业资本证券化率提升到60%以上,至少控股1家上市公司。
但与地方国企改革有差异的地方是,北京作为首都,考虑到首都国有企业特殊的功能定位,方案中关于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举措较为稳妥审慎。
北京市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贵林在接受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专访时表示,将在市场化改革、加强国资监管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探索。
这些探索不排除国企选人、用人先一步市场化。根据方案,国企未来将加快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按职业经理人管理的经理班子成员达到一定数量。企业管理人员将大力推行竞争上岗、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以激发人才活力。
梳理近期国资改革行动方案不难发现,国企用人、选人成为国资委督导的一项重点。
据香港万得通讯社报道,3月31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视频会议,旨在推进国有企业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
会议强调,各中央企业和地方国资委要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健全工作机制和督促考核机制,保证今年底完成各级子企业推行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工作的户数占比超过70%的任务目标,倒排工作进度,确保2022年6月前基本完成。
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型经营责任制下,健全完善国企用人机制,是激发企业内生活力动力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同时这也意味着,国企改革已经进入企业内部治理层面,有利于激发国企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
和北京发布节点相近,陕西等地也陆续出印发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在其中拟定了详细的实施时间和路线图,其中陕西预计年底前完成70%以上改革任务。
十三五期间,国企发展在量和质上均取得重大成就。
根据国资委数据,截至2020年末,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高达218.3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2.7%。
2020年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营业收入为59.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7.4%;利润总额为3.5万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速为10.7%。
国企改革在十三五期间取得重要成果,中央企业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超过70%。随着改革不断推进,行业经营效率提升。2020年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同比增长2.1%,全年整体降低社会运行成本1965亿元。
在2020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中,我国国有企业有92家上榜,其中中石化、国家电网名列前茅。
但并非所有的国企都能做到精而优,仍有很多国企面临或多或少的发展问题,以及大而不优、大而不强的诟病。
此前据中化集团董事长宁高宁透露,目前国有企业净资产约70万亿元,总体年回报率不足5%,有的企业回报率甚至赶不上银行信贷年利率。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基于这个层面讲,国企改革就是强身健体。国企改革有利于提质增效、改革创新,并实现企业净利润、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国民经济增速。
国企利润提高,也有利于充实国家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国资收益在非税收收入中占比较大。
虽然目前税收收入仍是我国财政常规收入中主体,2020年我国税收收入规模超12亿元,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占比超80%,但在近两年减税降费大背景下,江导致税收收入增速走低,而国企改革则有助于实现非税收收入对财政的有效补充。
国企改革带来的重组和吸并下,在拉动社会经济新一轮增长的同时,也必将带来更多发展和投资机会,以及资本市场红利。
据此前国资委混改意见,混改更多是要聚焦到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运营公司所出资企业和商业一类子企业。
在混改比例上,鼓励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引进持股占5%甚至5%以上的战略投资者进来,作为积极股东参与治理,至于非上市公司,相应的股比还可以再大一些。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下,未来国资控股的上市公司也将越来越多,而已经上市的国资企业改革也将吸引优质投资者入市,为资本市场带来扩容和投资红利。
根据国资委数据,截至11月8日,我国共有国有上市公司1151家,其中央企上市公司394家,地方国企上市公司757家,国有上市公司数量占整个上市公司总数的28%,但是市值占到全市场总市值的44%。
作为国企改革攻坚之年、关键之年,2021年刚刚走完一季度,国企改革已经数次搅动资本市场。
例如,近日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医药集团”)将67%股份转让给津沪深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津沪深公司”),完成混改。
在资本市场,医药集团控股中新药业(600329-CN)、天药股份(600488-CN)2家A股上市公司和迈达科技(430220-OC)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
本次混改引入的参与者津沪深股东由国资和民营构成,包括上海琉璃光医药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琉璃光医药”)、深圳市前海富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瑞测生物医药发展有限公司和海南经济特区友盛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比例分别为35%、34%、16%和15%。
混改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吸引多种类型的市场化资本,既可以获得股权回报,还可以成功实现股权的多元化,有利于推动公司内部治理,实现机制市场化。
而对于参与到混改里的非公资本而言,借助国企上市平台,既能实现投资收益,又能与国资共舞,参与到高壁垒的行业,站到很高的起点,可谓共赢。
当然混改只是国企改革的一种形式,央企与央企混改、央企与国企混改等多种形式改革早已经百花齐放。
眼下,中化集团和中国化工重组获批、冀东水泥吸收合并金隅水泥方案落地……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落地有声、硕果累累。
撰稿:砍柴人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