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登录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HI!欢迎注册财华智库网

专注港股20年,做最有深度的原创财经资讯

其它登录方式

恒指成份股大改革“香港公司”还站得住脚吗?

日期: 2021-03-01 09:02

恒生指数公司去年12月中就恒指成份股改革进行諮询,结果在本周一(3月1 日)公布。其中建议恒指拓展成份股数目至65 至80 间,更要“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只是,细看现有52 隻成份股排名(3 月15 日将增至55 隻),支撑恒指早前再上三万点的多是內地新经济企业,与香港传统蓝筹公司关系不大。若要恒指保持本地公司代表性,除改革指数成份,更应思考如何培养出有竞争力的香港公司。另外,恒指改革事关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对成份股的纳入理应有更清晰的釐定,才有助本港企业布局,打造香港在中国发展蓝图的战略角色。

对比2005 年,香港股票市场的总市值由8.2 万亿元增长至2020 年的45.6 万亿元,升幅达458%,恒指近期更屡破三万大关。在这十五年间,香港股票市场发生了两大变化:其一,是从陆港企业各占“半壁江山”,演变成以內地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结构,其市值占比已从41.6%提高至79%;其二,香港交易所在2018 年改革上市制度后,大批內地新兴资讯科技企业来港上市,推动整个股票市场的结构从旧经济主导向新经济主导变化,资讯科技业更于2019 年超越金融业,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中市值占比最大的行业,达到35.4%。

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廖群认为,恒生指数作为股票市场寒暑表,难免需因应市场上的企业表现作出调整,这也导致“恒生指数现在更多反映的是內地信息经济的状况”。他表示,这种变化是一个“必然”和“自然”的过程。首先,从程序角度,“恒指根据股票表现来调整,如果不活跃或弱势,就会被踢出去,表现好的、新兴的股票就会进来,这个结果就是新经济股票,尤其是互联网新兴产业进来的特別多。”其次,全球都在产业升级,中国表现尤其突出,中概股市值猛涨有其逻辑支撑,“中国属于崛起中的新信息经济体,新兴产业生长得更快,传统的淘汰得更快。”

过去一个月,在內地新经济企业强势表现之下,恒指频破三万点,新股冻资更屡创新高。与颇具韧性和前景的內地新经济企业相比,守旧的香港蓝筹股逐渐走下坡。截至2月19 日,现时52 隻成份股中,市值破万亿港元的五间公司分別是腾讯控股、阿里巴巴、美团点评、中国建设银行和友邦保险,香港公司早已无影无踪。早前快手科技甫上市市值即破万亿港元,反观传统蓝筹中的五大香港地产商的市值相加,也仅超越快手市值的一半(见图)。

经济模式守旧 港企代表性靠门面?

据廖群分析,新经济企业市值高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全球大“放水”,“疫情带来长期的经济衰退。全球的政府,特別是发达国家,为了保住经济而『无限』地量化宽鬆。而市场需求没有增长,所以钱变多了,但流到实体经济的并不多,就都流入股票市场上的优质资产中。”其二,股票市场需要想像力,“买股票的人是买将来和买成长。就算你现在(体量)很大,你不成长,买你也没用。”来港上市的新经济企业迎合了社会科技进步潮流,前景光明,反观传统蓝筹虽历史悠久、资金健康,但发展空间有限,股民自然“投票”给新经济。

恒指公司去年底提出《优化“恒生指数”持续成为香港市场最具代表性和最重要的市场基准之建议》,其一目标是“维持被分类香港公司的成份股在一定数量”,强调尽管港企市值占比下降,但因“恒生指数是香港股票市场的主要基准”,故恒指应维持“一定程度的香港地区代表性”。但廖群指出,香港资本市场反映本地实体经济能力有限,但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內地企业的融资中心,本地公司在资本市场占比较少在情理之中,“大部份是本地公司,反而会减弱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

话虽如此,恒生指数亦不过是秉持“优胜劣汰”原则的竞技场。综观被动地跟着资本市场变化的一众恒指成份股,不难看见香港公司节节败退,还有香港经济的守旧与滯后。不难预见,如果香港仅靠修改恒指的纳入门槛和指数模型这些门面功夫,其实难以真正令资本市场指数能“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因为真正亟需解决的癥结是香港经济结构固化的问题。

“这要求香港的经济走向多元化。”廖群说,“如果还是金融业发达而其他全都弱势的话,能挤进来(恒指)的(香港企业)也不多”,因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业还有发展空间,不排除会有新企业出现,“但香港只光靠一个行业,能进来的(企业)还是顶不过內地大批新经济企业,所以还是要求本地产业升级和走向多元化。”

本地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自然是向新经济迈进,培育本地的科技创新企业,但受限于畸形的产业结构,“失去”工业多年的香港很难实现“产研结合”,诸如大疆创新、商汤科技等源于香港的“独角兽”企业都流向深圳。廖群就此强调,尽管香港已开始着力发展信息经济,例如成立创新及科技局,但目前明显还没有形成有利科创的环境:“跟深圳比还是比不上,它有內地广大的市场,邻近的东莞、惠州都是其製造业基地。虽然香港的大学科研能力很强,但还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光有理论,没有应用的话,谁来买你的东西?”

廖群建议香港“两条腿走路”,不能再依赖外循环枢纽角色带来的红利,亦要放眼內地,积极参与內循环。“要在科创有所突破,只能从內循环,就是跟深圳、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不可能跟马来西亚、新加坡合作,它们本身都没这种产业环境。”廖群笑言,“你要产业环境,可跟硅谷合作,但美国那么远,还不见得让你去。旁边就有个现成、仅次于硅谷的科创中心,香港可利用基础研究的优势和深圳的产业优势结合,走出一条新路。”

釐清“香港公司”定义 顾及香港与国家发展战略

话说回来,恒指改革亦非“无用功”,若按“諮询文件”所言,将成份股从现时的52隻拓宽到65至80隻,刪去上市历史两年等条件,可助恒指更科学地反映股票市场的情况。廖群甚至认为,恒指改制有意引导香港股票市场的结构性发展:“通过强调『香港地区的代表性』,将更多香港企业纳入恒指的考虑范围,从而去引导、培养本地公司。”

然而,什么才是恒生指数定义下的“香港公司”?“香港公司”是否就是“本地公司”?记者曾以电邮向恒生指数公司查询,惟对方没有正面回应。其后记者查阅恒生指数公司的《指数编算总则》(下称《总则》),发现恒指公司将香港上市证券的地域分类如表:

有趣的是,根据《总则》,外资港企与本地港企都被纳入“香港公司”。因《总则》按地域把上市公司分为“外国公司”和“大中华公司”两类,前者是指在香港、澳门及內地等大中华地区以外註册,主要业务来自大中华地区以外地区的公司;后者则再被划分为“香港证券”和“內地证券”,其中“香港证券”是指超过50%收入来自中国內地以外的香港公司,而其利润和资产分布都会纳入考量—所以,那些在香港设立办事处或分公司,但母公司为美资、英资的公司,如友邦保险、滙丰控股、百威亚太等,亦相当于“大中华公司”下的“香港证券”。问题是,若以此为基础保持恒生指数的“香港公司代表性”,又能否真正反映出指数的“地区代表性”?也就是说,若恒指公司进一步改革恒生成份股时没有更新地域分类以釐清“本地港企”与“外资港企”的定义,那指数改革对于本地企业和经济的引导亦有限。

其次,既然现时半个恒生指数都由中资企业支撑,那香港不但要做“国际的香港”,更要做“中国的国际的香港”。“諮询文件”中,恒指公司建议将“成份股权重上限由10%降至8%;及划一现有成份股和同股不同权/ 第二上市成份股权重上限至8%”,并建议取消合资格候选成份股两年的上市时间要求。外界普遍看好这或促使更多內地新经济企业变身“蓝筹股”,廖群亦相信,恒指改革能够推动香港资本市场进一步与中国经济接轨。

对香港而言,这是迎合国家战略、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好机会。“香港作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愈来愈多內地企业来香港融资,才能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廖群强调,“(香港)必须一头接內,一头接外。內地市场非常大,外面的钱也非常多,能把二者结合好,就是香港的优势所在。”而香港金融业的积极改革,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有战略性意义。从融资角度,香港股票市场能有效分流国內排队上市的公司,吸纳国际资本。廖群解释,“国內股票市场容量有限,排队时间太长,再好的公司都要排队……既然內地竞争那么厉害,而香港能较顺利上市,企业自然愿意来港。”从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角度,香港作为成熟的国际金融中心,股票市场的国际化程度高于深圳和上海,“企业来到香港上市,对其长远发展也有好处。”因为“上市后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都采用国际标准。公布后还有国际的经济分析师来分析企业经营情况,可推动企业管理和融资的现代化”。

 

来源:香港01周报

1998-2024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