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裁员事件愈演愈烈的京东还未从热搜榜上下去,一则更为劲爆的消息传来,IBM关闭了运营9年之久的新加坡制造工厂,而剩下的工人将被解雇。
就当前来看,美团、摩拜、知乎、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公司面临业绩压力风险,企业开始以裁员的方式实现节流,降本提效。
经济下行压力使企业生存愈发艰难。从互联网金融的倒闭潮,到泡沫经济,再到如今互联网行业的裁员风波。寒冬之下,大企业为了活下去,就得解决眼前的焦虑。
随着经济增速放缓促使市场逐渐呈现理性回归的趋势。以京东为例的大企们,“跨越式成长的代价”便一步步显现出来。
2月,京东被曝光2019年将末位淘汰10%的副总裁级别以上高管;随后一个月,又有三位CXO级别高管先后离职。京东的CTO(首席技术官)张晨和CLO(首席法务官)隆雨分别于3月15日和3月19日宣布要离职,京东执行副总裁兼CPO(首席公共事务官)蓝烨在4月4日也宣布即将离职。
高层地震尚未平息,又有消息传出京东将从底层开刀:取消快递员底薪、降低快递员公积金、进行绩效改革的消息;还要淘汰三类人(不能拼搏的人、绩效差的人、性价比低的人)。
4月15日凌晨,刘强东发布一封内部邮件:致全体配送兄弟们的一封信。在信中刘强东表示,京东物流2018年全年亏损超过23个亿,这已经是第十二个年头亏损了。如果这么亏下去,京东物流融来的钱只够亏两年。
“公司所做的这一切,只想让京东物流可以生存下去,只想让大家的日子过得更好、更加长久!”刘强东表示。
曾经的称兄道弟,到刘强东的突然变脸,这其中不是没有原因的。京东之所以翻脸“兄弟情谊”,与刘强东的焦虑有关。
在刚刚过去的2018年,京东集团接连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股价下滑、创始人负面危机等,无论是外部还是内部,京东似乎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8年财报数据显示,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数首次出现环比下降,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财报显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京东的年度活跃用户数为3.053亿,较上季度首次出现环比下降,减少了860万。
众所周知,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是前期以“烧钱”、圈用户、吸引流量为主,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进入下半场,获取新用户的成本越来越高,互联网企业单纯靠“烧钱”模式,并不是长久之计。
如果刘强东此时不出手,特别是融资难的大背景下,对于还未实现盈利的玩家来说,有些雪上加霜。
经济上行的时候,客户需求都是如何拓展组织能力,来适应未来战略,但经济下行的时候,组织优化就该调整框架和人员结构。
裁员潮频频来袭,正是各个公司在经济下行的时候采取的自救措施,通过优化结构精简人员,可以为企业降低人力成本和运营支出,实现节流,降本提效。
此外,公司在面临的转型时,早期的很大一批员工已经不再适应公司的业务发展,而且他们自身也没有能力去适应公司的变化,更加没有学习能力,也不愿去提升自己。这样的人在公司只会阻碍公司转型,公司的付出得不到回报,逐渐将公司拖垮,裁员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促使企业生产经营的结构调整,使人员和岗位达到更好的匹配。
还有一种情况是公司原本的一些结构需要做出改变,以前可能是推动公司的重要发力点,然而现在却只能闲置,成为单方面的消耗点,这些冗余结构必须拆除。
公司想要得到改变,需要招一批更加在专业领域上面比较精通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加稳健、快速的推动公司的转型,促进公司的升级。以此完成企业的流程再造规划,为企业渡过难关、赢得重生提供机会;提高企业内部的竞争程度,促使员工自我提高。
技术的变革让生活更加便利,而工种的消失和迭代对于今天的大企业是一种病变。虽说很难将裁员的问题归咎于某个个人或某种技术的蓬勃发展。但对于企业来说,“裁员”是企业发展的最好突破口。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