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华社讯】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5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了2025年能源工作的主要目标:供应保障能力方面,全国能源生产总量稳步提升。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保持2亿吨以上,天然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油气储备规模持续增加。全国发电总装机达到36亿千瓦以上,新增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2亿千瓦以上,发电量达到10.6万亿千瓦时左右,跨省跨区输电能力持续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方面,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60%左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可再生能源替代取得新进展。新能源消纳和调控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绿色低碳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健全。发展质量效益方面,火电机组平均供电煤耗保持合理水平。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保持合理水平,光伏治沙等综合效益更加显著。大型煤矿基本实现智能化。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11月16日(当地时间),美国当选总统特朗普表示,拟提名克里斯·赖特(Chris Wright)出任下一届能源部长,并将设立国家能源委员会来推动美国的能源生产。
6月18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超今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展改革委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首先是抓生产供应。能源生产供应是电力保供的重要基础,我们将加强燃料供应协调保障,重点抓好煤炭稳产稳供,保障重点地区发电用煤用气需求;同时,抓紧补强局域电网、城中村老旧配电网等供电薄弱环节。第二,抓顶峰能力。迎峰度夏能源保供,要着力提升重点地区和重点时段用电顶峰的发电能力。我们将持续加强发电机组运行管理,尽可能减少非计划停运以及出力受阻等情况;同时,结合各类电源出力特性,推动水、核、风、光、火等各类电源多发满发和储能设施的科学充分调用,发挥顶峰支撑作用。第三,抓电力调配。加强跨省区电力调度,利用各地用电负荷特性差异,积极通过电力中长期合同、现货市场等市场化方式,开展跨省跨区余缺互济,必要时通过应急调度有效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第四,提升需求侧管理水平。坚持节能节电助力、需求响应优先、有序用电保底,通过精细化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更好保障民生和重点用电需求。与此同时,加强监测预警和值班值守,做好抢险救援力量准备,及时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和抢修复电工作,千方百计保障极端条件下民生及重点用能。
3月2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主要目标包括,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9.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稳产增产,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以上,天然气保持快速上产态势。发电装机达到31.7亿千瓦左右,发电量达到9.96万亿千瓦时左右,“西电东送”输电能力持续提升。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提高到5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达到17%以上。天然气消费稳中有增,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8.9%左右,终端电力消费比重持续提高。
8月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的通知。其中指出,加大能源生产领域绿色低碳产品供给。加强能源电子产业高质量发展统筹规划,推动光伏、新型储能、重点终端应用、关键信息技术产品协同创新。实施智能光伏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并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基础材料、关键设备升级。推进先进太阳能电池及部件智能制造,提高光伏产品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水平。支持低成本、高效率光伏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优化实施光伏、锂电等行业规范条件、综合标准体系。持续推动陆上风电机组稳步发展,加快大功率固定式海上风电机组和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研制,开展高空风电机组预研。重点攻克变流器、主轴承、联轴器、电控系统及核心元器件,完善风电装备产业链。
2月10日,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意见提出,推动构建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能源供应体系。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对区域內现有煤电机组进行升级改造,探索建立送受两端协同为新能源电力输送提供调节的机制,支持新能源电力能建尽建、能并尽并、能发尽发。各地区按照国家能源战略和规划及分领域规划,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和清洁低碳能源资源等情况,在省级能源规划总体框架下,指导并组织制定市(县)级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利用、区域能源供应相关实施方案。各地区应当统筹考虑本地区能源需求及可开发资源量等,按就近原则优先开发利用本地清洁低碳能源资源,根据需要积极引入区域外的清洁低碳能源,形成优先通过清洁低碳能源满足新增用能需求并逐渐替代存量化石能源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鼓励各地区建设多能互补、就近平衡、以清洁低碳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系统。
4月21日,央行、发改委、证监会印发《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7月1日起施行。《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增加了有关绿色农业、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水资源节约和非常规水资源利用等新时期国家重点发展的绿色产业领域类别。为更好地体现对绿色装备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的支持,对绿色装备制造领域的支持还从生产端扩展到对相关贸易活动的支持上。在具体支持项目层面,增加了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的绿色项目、农村地区清洁供暖绿色项目,从而有利于更好地服务新时期国内绿色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删除了涉及煤炭等化石能源生产和清洁利用的项目类别,更好地实现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的关键五年。此前,我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而碳中和的核心是控制碳排放,关键举措是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根本途径是能源生产消费的电气化。电力行业作为能源行业代表,在实现碳中和碳达峰这一愿景目标或将发力加强能
12月21日,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十八大以来,中国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3.4%,比2012年提高8.9个百分点。能源的绿色发展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2019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48.1%,提前实现了2015年提出的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新华视点微博发布,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1日发布的《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中国能源发展有多个世界之最:初步核算,2019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39.7亿吨标准煤,为世界能源生产第一大国;截至2019年底,在运在建核电装机容量6593万千瓦,居世界第二,在建核电装机容量世界第一;截至2019年底,水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分別达3.56亿千瓦、2.1亿千瓦、2.04亿千瓦、2369万千瓦,均位居世界首位;截至2019年底,全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达120万处,建成世界最大规模充电网络。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