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中央网信办等五部门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工作要点》明确了工作目标:到2023年底,数字乡村发展取得阶段性进展。数字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提供更加有力支撑。农村宽带接入用户数超过1.9亿,5G网络基本实现乡镇级以上区域和有条件的行政村覆盖,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26.5%,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5800亿元,全国具备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档评级基本全覆盖。乡村治理数字化水平稳步提高,乡村数字普惠服务不断深化,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持续提升,数字乡村试点成效更加凸显。
9月7日,广东正式发布《广东省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提出,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质量提升,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优工程,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总部基地,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同业整合、兼并重组,培育一批具有完整产业链、较强竞争力、较高知名度且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标杆型领军龙头企业,引进一批全国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25年,打造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00家,各种渠道上市融资农业企业达到150家。
8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易纲主持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研究当前货币信贷形势,部署下一步货币信贷工作。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出席会议。易纲强调,要继续做好跨周期设计,衔接好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信贷工作,加大信贷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要坚持推进信贷结构调整,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使资金更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更多流向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促进实际贷款利率下行,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继续推进银行资本补充工作,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
5月25日,央行等六部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共享,健全名单发布制度,加强银企融资对接。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为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免担保的信用贷款支持,针对不同类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特点,研究制定差异化的信用贷款政策。积极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
据农业农村部官网消息,24日,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公司在北京签署“耕耘者”振兴计划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面向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共同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12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为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年,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资金,启动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实现良好开局。预计到今年年底,工程将惠及9000多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建或改建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1.4万个,规模超过600万吨,在产地田间形成“生产+仓储+保鲜+销售”的模式,发挥规模带动效应。
财政部、水利部近日印发水利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指出,水利发展资金政策实施期限至2023年,到期前由财政部会同水利部评估确定是否继续实施和延续期限。水利发展资金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地方。水利发展资金鼓励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加大对农户、村组集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项目的支持力度;鼓励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开展项目建设,创新项目投资运营机制。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2019年度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政府购买服务有关事宜的通知。通知称,2019年金融支农创新试点服务事项购买的农业农村公共金融服务,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围绕农户尤其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迫切需求,立足破解农业农村金融瓶颈制约、打通金融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的渠道、形成金融重点倾斜的多元投入格局,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提高农业农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便利性和精准性,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财政部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近日发布关于推动农商互联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的通知。支持采取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投资合作经营模式的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围绕本地特色优势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短板和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创新应用新模式、新技术,推动农商互联互动,提升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和效率。支持农产品流通企业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现代冷链物流管理理念、标准和技术。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