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华社讯】2月5日,香港创新科技署宣布,创新及科技基金下的新型工业评审委员会已支持新型工业加速计划的一宗申请,为计划下首宗获评审委员会支持的项目。项目涵盖生命健康科技领域,预计加速计划资助金额约2亿元。有关申请由雅各臣集团旗下正美药品有限公司提交。项目计划建立生产无菌眼药水、口服固体剂型及口服液药物的智能生产线,总预算金额约6亿元。此外,新型工业化资助计划推出至今,评审委员会支持在香港建立的新智能生产线数目已突破100条,涉及总预算金额约13亿元,其中约9.3亿元为私人投资。有关生产线项目涵盖食品制造及加工(包括健康食品)、纺织及制衣、建造材料、医疗器材、生物科技、纳米纤维材料、新能源、制药(包括中药)、电子、印刷及器材配件等行业。
【财华社讯】洲际航天科技(01725.HK)公布,于2025年2月4日,公司的间接非全资附属公司航天卫星技术有限公司(“Aspace”)与国际宇航联合会(“IAF”)就共同举办Aspace生产的100颗卫星在多国的展览活动订立共同举办协议。Aspace计划于2025年第一季度制造100颗卫星,并将于多国举办该展览。该展览旨在推广普及工业化卫星制造的创新成果,以提升社会各界对新型卫星制造及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的认知度。
【财华社讯】1月2日,猫眼娱乐(01896.HK)旗下猫眼研究院1月1日发布《2024中国电影市场数据洞察》报告。根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4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425.02亿元(人民币,下同),共有8部影片破10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为334.39亿元,占比约78.68%,城市院线观影总人次亦达10.1亿。整体而言,去年內电影市场整体表现好坏参半,一方面面对优质內容供给不足的挑战,另一方面多类型题材尝试满足观众多元化观影需求,市场成长空间仍然庞大。2024年,电影市场上映新片数量为501部,其中国产电影425部,进口影片76部。其中,票房最高五部影片均包含喜剧元素,且票房均突破20亿元大关,而传统上能带动票房的视觉特效大片,有多部在2024年鎩羽而归。虽然视觉特效是吸引观众的加分项,但在工业化製作框架下,高成本影片的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优质內容及精彩故事。
12月27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26日至27日在京召开。会议强调,2025年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探索建立工业数据流通和交易机制。坚持“点、线、面”协同,加快规上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面向重点行业“一业一策”制定数字化转型指南,用三年时间建设200个高标准数字园区。分行业分区域布局一批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推进工业5G独立专网建设,壮大多层次系统化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加强通用大模型和行业大模型研发布局和重点场景应用。全链条推进基础软件、工业软件技术攻关和成果应用,加快建设先进计算产业体系。(财联社)
12月10日,中国信通院发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展望未来,引入强化学习等技术来增强大模型能力仍是近期技术演进的重点方向,专业大模型、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加速突破,具备更强规划、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和具身智能成为迈向通用人工智能的重要一步。面向中远期,类脑智能等颠覆性技术的成熟,有可能为人工智能发展带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随着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向纵深发展,人工智能在实体经济中的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拓展,加速向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加速迈向全方位、深层次智能化转型升级新阶段。(来源: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1月13日,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2024年人工智能先锋案例集》11月12日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第十三次全体会议上正式发布。案例集分为技术底座、新型工业化、行业应用、政务民生四大类,涉及基础软硬件、AI Infra、软件工程、石化化工、钢铁冶金、能源、制造、交通、汽车、金融、传媒、旅游、健康、科研智能、政务、安防等24个行业领域。其中技术底座类案例23个、新型工业化类案例47个、行业应用类案例55个、政务民生类案例24个。(财联社)
11月5日,据《科创板日报》讯,在第七届进博会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熊继军表示,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一是强化创新合作,支持国内外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良好的创新体,深入开展技术和人才的交流合作,共建开源社区,共研高质量的算法,共享高价值的数据集,合力推动大模型的关键技术研发;二是强化产业合作,通过中国-金砖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与合作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以人工智能+制造为重点,推进产业的部署合作,共同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研发设计、测试验证、生产制造等工业场景的应用,合力构建安全稳定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此外,还要加强与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合作,共同来研究人工智能国际标准化的战略、政策、规则;并强化治理合作,深入践行《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在一带一路、金砖等合作机制下,与各国的交流治理实践经验,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人工智能发展环境。
10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紧抓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创新重大机遇,重点强化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产业,持续推进集成电路、工业软件、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关键技术领域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二是强主体,加快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选种、育苗、培优”全周期培育体系,建立全国统一、部省联动的独角兽企业培育体系,打造一批能力强、活力足、潜力大、竞争力强的数字经济企业。三是强应用,出台工业互联网高质量发展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推广智能制造参考指引,推进信息技术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四是强生态,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分类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供给企业和产品解决方案,构筑产业生态竞争优势。
10月23日,工信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一关键任务,在稳增长、扩需求、增动能、优环境方面下更大功夫。扩大有效需求方面,推进“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建设,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加大智能家居家电消费推广力度,协同各地加快落实汽车、电动自行车等以旧换新政策,继续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有关活动,充分激发市场潜力。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深入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研究制定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生物制造等新产业新赛道。(财联社)
10月11日,深化部市合作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座谈会10月10日在京召开。
1998-2025深圳市财华智库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190408
粤ICP备12006556号